脑炎及脑膜炎主要是受到传染性及中毒性因素的侵害,首先软脑膜及整个蛛网膜下腔发生炎性变化,继而通过血液和淋巴途径侵害到脑,引起脑实质的炎性反应,或者脑膜与脑实质同时发炎。一般通称脑炎及脑膜炎,呈现一般脑症状或灶性症状,是一种伴发严重的脑机能障碍的疾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马,或发生于猪、牛和羊;其他家畜亦发生,但较少见。
【病因】
主要由于内源性的传染性因素引起,亦有由于中毒性因素所致。
1.传染性因素 其中主要是病毒,特别是嗜神经性病毒,如马传染性脑脊髓炎(牛、羊亦发生)、猪传染性麻痹等。其次是全嗜性、嗜多器官性或败血性病毒,如家畜流行性乙型脑炎、牛恶性卡他热、猪瘟、羔羊传染性麻痹,以及鸡瘟等。
在一般情况下,往往由于受到条件致病菌的侵害,例如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双球菌、巴氏杆菌、化脓杆菌、坏死杆菌、李氏杆菌、猪流感嗜血杆菌,以及沙门杆菌等。当机体防卫机能降低、微生物毒力增强时,即能引起本病的发生。又如中耳炎、化脓性鼻炎、额窦炎、眼球炎、腮腺炎,以及踢伤、角伤、额窦圆锯术、骨质坏疽等蔓延至颅腔;或因感染创、褥疮等过程中转移至脑而发生本病。亦有由于受到马蝇蛆、马圆虫的幼虫、脑包虫、猪囊虫、羊囊虫、血液原虫病等的侵袭,导致脑及脑膜炎的发生和发展。
2.中毒性因素 主要在铝中毒、猪食盐中毒、马和驴霉玉米等过程中,都具有脑及脑膜炎的病理现象。饲养管理不当、受寒、感冒、过劳、中暑、脑震荡、车船输送、卫生条件不良、饲料霉败或精料(豆类)饲喂过多等,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
【发病机制】
不论是病毒与病原微生物,或是有毒物质,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侵入到脑膜及脑组织,引起炎性病理变化。主要是病毒或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运行到脑;或沿着神经干,或通过淋巴途径,侵入到脑的蛛网膜下腔和硬脑膜下腔。即使由其他器官而来的病原微生物,或从消化道而来的有毒物质,都可以通过血液,透过血脑屏障,侵入到脑膜和脑实质。由邻近器官炎症的病原微生物,侵入颅腔后,从蛛网膜下腔直接蔓延到脑组织;而且还可以通过脑脊液,或沿着血管的外膜鞘,侵入脑组织和脑室,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在本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脑组织血液与脑脊液的循环受到影响,引起脑组织炎性浸润,发生急性脑水肿,脑脊液增多,颅内压升高,脑神经和脑组织受到严重的侵害,因而呈现一般脑症状。并因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影响,同时伴发毒血症,体温升高。由于炎性病理变化及其病变部位的不同,导致各种不同的灶性症状。
【症状】
家畜急性脑炎及脑膜类,通常突然发病,多呈现一般脑症状,病情发展急剧。病畜意识障碍,精神沉郁,闭目垂头,站立不动;目光无神,不听呼唤,直到呈现昏睡状态。有时突然兴奋发作,特别是马,神志不清、狂躁不安、攀登饲槽、跳越逃窜,甚至挣断缰绳、不避障碍、向前猛进、癫狂举动,往往侵害人、畜;有时腾空,后肢立地,以致摔倒,痉挛抽搐。公马有的阴茎勃起或脱垂,有时嘶鸣。继而陷于嗜睡、昏睡状态,姿态异常、神情恍惚,迫使运动,步态蹒跚、共济失调、举肢运步、动作笨拙,高举其肢,犹如涉水。有时盲目徘徊,或转圈运动。病牛兴奋发作时亦然,咬牙切齿、眼神凶恶、牴角甩尾、时而哞叫、鼻发鼾声。病猪,尖声喊叫、磨牙空嚼、口流泡沫。
1.由传染因素引起 病初体温升高,颅顶骨灼热,颅内压升高,视神经乳头充血,显示头痛现象。继发感染,往往伴发菌血症或毒血症现象。病程中,体温变动范围很大,有时上升,有时下降;至病的末期,有时体温又升高。
2.兴奋期与抑制期 不论任何病畜,都具有兴奋期与抑制期交替发作现象。兴奋期,病畜知觉过敏,皮肤感觉异常,甚至轻轻触摸,即引起剧烈疼痛,个别有举尾现象;瞳孔缩小,视觉扰乱;反射机能亢进,容易惊恐。抑制期,呈现嗜睡、昏睡状态,以及各种强迫姿势,瞳孔散大,视觉障碍,反射机能减弱乃至消失。
3.呼吸与脉搏变化 兴奋期,呼吸疾速,脉搏增数;抑制期,呼吸缓慢而深长,脉搏有时减少。末期,濒于死亡前,多呈现潮式呼吸,或毕欧呼吸式(间断呼吸),脉微欲绝。
4.饮食状态 食欲减退或废绝,采食、饮水异常,咀嚼缓慢,常常中止,猪有呕吐现象。腹壁紧张,肠蠕动音微弱,排粪迟滞;尿量减少,尿中含有蛋白质、葡萄糖。
5.血液学变化 初期,血沉正常或稍快,嗜中性白细胞(幼稚型和杆状核)增多,核型左移;嗜酸性白细胞消失,淋巴细胞减少。康复期,嗜酸性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血沉缓慢或趋于正常。
6.脑脊髓穿刺 由于颅内压升高,穿刺时流出混浊的脑脊液,其中蛋白质和细胞含量增多,甚至有微生物。
此外,由于脑组织的病变部位不同,特别是脑干受到侵害时,所表现的灶性症状也不一样,主要是痉挛和麻痹,如眼肌痉挛、眼球震颤、斜视、咬肌痉挛、咬牙。吞咽障碍,听觉减退,视觉丧失,味觉、嗅觉错乱。颈部肌肉或麻痹,角弓反张,倒地时四肢作有节奏运动。某一组肌肉或某一器官麻痹,或半躯体麻痹时呈现单瘫与偏瘫等。
【病变】
本病主要的病理学变化,即软脑膜小血管充血、淤血,轻度水肿,有的有出血小点。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的脑脊液增多、混浊,含有蛋白质絮状物,脉络丛充血,灰质和白质充血,并有散在小出血点。有的病例,大脑皮层、基底核、丘脑、中脑、脑桥等部位,有针尖大至小米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灶,脑实质疏松软化。
病毒性与中毒性的病例,脑组织与脑膜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结核性脑炎及脑膜炎,于脑底和脑膜具有胶样或化脓性浸润。猪食盐中毒所致的病例,脑组织血管周围有大量嗜酸白细胞浸润。慢性病例,软脑膜肥厚,呈乳白色,并与大脑皮层密接。镜检,脑实质软化灶周围有星状胶质细胞增生。
【病程及预后】
本病的病情发展急剧,病程长短不一。牛12~48小时,马2~3天即达极期。有的病例突然兴奋发作,继而极度昏迷,往往在24小时内死亡。病程缓慢的,如牛的结核性脑及脑膜炎,病程数天乃至1周后,方出现一般脑症状和一定的灶性症状。病的末期多陷于昏迷状态,卧地不起。尤其是马常发生褥疮,往往伴发肺坏疽、沉积性肺炎、败血症,或因体质虚弱而死亡,死亡率可达75%以上,多预后不良。虽然有些病例经过治疗,病情好转,但不能痊愈,常常遗留慢性脑水肿、黑内障、耳聋,以及一定部位的肌肉麻痹等后遗症。
【诊断】
根据脑膜刺激症状、一般脑症状和局部脑症状,结合病史调查和分析,一般可做出诊断。若确诊困难时,可进行脑脊液检查。脑炎及脑膜炎病例,其脑脊液中嗜中性粒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增加,必要时可进行脑组织切片检查。
【防治】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抗菌消炎、降低颅内压和对症治疗。
先将病畜放置在安静、避风的地方,避免光、声刺激。若病畜有体温升高,头部灼热的可采用冷敷头部的方法,消炎降温。
1.抗菌消炎 用青霉素4万IU/kg和庆大霉素2~4mg/kg,静脉注射,每天3次,亦可静脉注射氯霉素(20~40mg/kg)或林可霉素(10~15mg/kg),每天3次。新生幼畜对氯霉素的代谢和排泄功能较差,用量应减少,以免发生蓄积性中毒。
2.降低颅内压 牛脑炎及脑膜炎多伴有急性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和脑循环障碍,视体质状况可先泻血1~3L(大动物)。再用等量的10%葡萄糖并加入40%的乌洛托品50~100ml,静脉注射;也可选用25%山梨醇溶液和20%甘露醇,50~100ml/kg,静脉注射;应用ATP和辅酶A等药物,以促进新陈代谢。
3.对症治疗 当病畜狂躁不安时,可用2.5%盐酸氯丙嗪10~20ml肌内注射,或安溴注射液50~100ml静脉注射,以调整中枢神经机能紊乱,增强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作用。心功能不全时,可用安钠咖和氧化樟脑等强心剂。
4.中兽医治疗 中兽医称脑炎及脑膜炎为脑黄,是由热毒扰心所致实热症。治则采用清热解毒,解痉息风和镇心安神,治疗方为“镇心散”合“白虎汤”加减。生石膏150g,知母、黄芩、栀子、贝母各60g,蒿本、草决明、菊花各45g,远志、当归、茯神、川芎、黄芪各30g,朱砂10g,水煎服。中药治疗可配合针刺鹘脉、太阳、舌底、耳尖、山根、胸堂、蹄头等穴位效果更好。应用鲜地龙250g,洗净捣烂和水灌服治疗脑炎及脑膜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