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是指在形态上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之分,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的生物。其种类繁多,绝大多数为非致病性的,只有少数有致病作用。
霉菌毒素是产毒霉菌在基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动物一旦摄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将会造成轻重不同的伤害,统称为霉菌毒素中毒症。
【病因分析】
1. 霉菌毒素中毒症的类型:
(1)急性原发性霉菌毒素中毒症。动物摄入高量的霉菌毒素,产生明显而特异的症状。
(2)慢性原发性霉菌毒素中毒症。动物摄入低量或中等量的霉菌毒素,使其生长或繁殖能力降低,且无明显的症状。
(3)继发性霉菌毒素中毒症。动物长期摄入较低量或中等量的霉菌毒素,不出现症状,但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抵抗力降低,而继发某些传染性疾病。
2.霉菌产毒的特点和条件:
(1)特点。霉菌中只有极少菌株能够产毒。一般新分离的菌株产毒能力较强,非产毒菌株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现产毒能力。一种菌株可产生几种不同的毒素,不同的菌株也可以产生同一种毒素。
(2) 条件。
①基质。霉菌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少量氮和无机盐等。因此,富含糖类的谷物及其制品是霉菌的极好基质。
②温度。多数霉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30℃。但也有例外,如黄曲霉的最适繁殖温度为37℃。
③湿度,基质中的水分和环境中的相对湿度是霉菌繁殖和产毒的重要条件。各种霉菌对湿度都有一定要求,繁殖所需最低含水量一般为13%~18%。在干燥条件下霉菌繁殖不良。
④其他,需氧及弱酸性环境条件等。
3.霉菌毒素中毒的特点:
(1) 中毒病的发生常与采食特定饲料有密切关系。
(2) 检查可疑饲料,可发现一些霉菌及霉菌毒素。
(3) 无传染性。动物之间不互相传染发病。
(4) 无免疫性。致病性霉菌毒素是非抗原性,即无免疫力的低分子化合物。
(5)药物治疗无效。对中毒动物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等药物治疗,其病势的转归和结局多无明显效果。
(6)从中毒病例的情况分析,具有生物性因子的流行病学规律和特征,即所谓季节性、地区性和波浪性。
【诊断要点】
目前已发现有33属164种霉菌产生200多种霉菌毒素,其中比较主要的并通过实验动物复制和天然发生畜禽中毒而证实有毒的有30种以上。影响猪的常见霉菌毒素有以下几种:
1. 黄曲霉菌素:
(1)产毒霉菌有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毒条件是温度在12~42℃,含水量13%~18%,相对湿度85%以上; 毒素种类是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 基质种类是花生、稻谷、麦类、豆类、玉米、棉子等; 作用方式是降低RNA和DNA合成聚合酶的作用。
(2)猪饲喂了毒素含量为2~4毫克/千克的饲料可引起急性致死性中毒,临床症状是精神沉郁和厌食,进一步可发展为贫血、腹水、黄疸和出血性腹泻,并出现以低凝血霉原血为特征的凝血病。
(3) 剖检,肝小叶中心出血引起肝呈淡褐色或陶土色。浆膜下层淤斑和淤斑出血,小肠和结肠出血。随着病情的发展,肝变黄并纤维化,即肝坚硬由于黄曲霉毒素损害免疫系统,因此并发各种传染病的动物应以适宜抗菌药物进行紧急治疗。
(4)生长育肥猪饲料含200~400微克/千克,临床反应为生长受阻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可能有免疫抑制作用; 饲料含400~800微克/千克,临床反应为肝显微损伤,胆管肝炎,免疫抑制; 饲料含800~1200微克/千克,临床反应为生长受阻,采食量减少,被毛粗乱,黄疸,低蛋白血症; 饲料含1200~2000微克/千克,临床反应为黄疸、凝血病、精神沉郁、厌食、部分动物死亡; 当饲料中毒素含量大于2000微克/千克时,临床反应为急性肝病和凝血病,动物在3~10天死亡。
2. 赭曲霉毒素:
(1)产毒霉菌有赭曲霉、硫色曲霉、蜂蜜曲霉、纯绿曲霉等;产毒条件是温度在4~30℃,含水量在16%以上; 毒素种类是赭曲霉毒素A、赭曲霉毒素B、赭曲霉毒素C、赭曲霉毒素D; 基质种类是玉米、稻谷、麦类、花生等;作用方式是抑制羧基肽酶作用,抑制分解肝醣为磷化肝醣。
(2) 赭曲霉菌毒素是由赭曲霉和纯绿青霉产生的一种霉菌肾毒素。饲喂含1毫克/千克浓度赭曲霉菌毒素的饲料3个月可引起动物烦渴、尿频、生长迟缓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临床症状还有腹泻、厌食和脱水。剖检: 多见于肾苍白、坚硬等特征,即橡皮肾,霉菌毒素有累加作用。
3. 新月毒素群:
(1)产毒霉菌有镰刀菌属、木霉菌属、漆斑菌属、葡萄穗菌属等; 产毒条件是温度在8~25℃,含水量在20%以上; 毒素种类是T—2毒素、HT—2毒素、蛇行菌素、瓜萎镰菌醇、镰刀菌烯酮—X等; 基质种类是玉米、高粱、麦类等; 作用方式是影响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造成免疫系统功能不全,抑制蛋白质合成。
(2) 鼻、唇、口腔周围皮肤糜烂、出血并结痂,拒食,呕吐,腹泻,体重下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等。剖检病变: 消化道水肿、出血,肝脏脂肪变性,内心膜出血,胰脏水肿。
4. 玉米赤霉烯酮 (F—2毒素):
(1) 产毒霉菌: 禾谷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表球镰刀菌等; 产毒条件是温度在12~25℃,含水量在15%~16%以上; 毒素种类:F—2毒素; 基质种类是玉米、麦类、高粱、稻谷等; 作用方式是竞争性结合动情素互接受器,抑制黄体形成,影响繁殖作用。
(2) 它是一种生长在玉米、高粱和小麦上的具有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临床症状随接触剂量和猪年龄不同而异。含1~5毫克/千克浓度玉米赤霉烯酮的日粮可引起初情期前的后备母猪外阴和阴道炎,其特征为外阴和阴道肿胀和水肿,母猪阴户肿胀,阴唇哆开,阴道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严重时阴道黏膜外翻。早熟性乳房发育,乳房肿胀,常发生里急后重,偶尔导致直肠脱垂。
(3)初情期前后备母猪日粮含1~3毫克/千克浓度的玉米赤霉烯酮,临床反应为发情,外阴阴道炎、脱垂; 未怀孕母猪和后备母猪日粮含3~10毫克/千克浓度的玉米赤霉烯酮,临床反应为黄体滞留、不发情、假孕; 妊娠母猪日粮含玉米赤霉烯酮的浓度>30毫克/千克,临床反应为交配后饲喂1~3周出现早期胚胎死亡。
(4) 初生仔猪虚弱,阴户红肿,后肢外翻。公猪乳腺肿大,包皮水肿,睾丸萎缩,性欲减退。生长猪易脱肛。
(5) 剖检病变,阴道黏膜水肿、坏死,子宫颈上皮水肿,出现鳞状细胞变性。卵巢发育不全,常无黄体形成。公猪睾丸萎缩。
5. 麦角毒素: 中毒症状可在数天数周内出现,包括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脉搏和呼吸加快、全身状况不佳。有可能发生跛行,通常是后腿,严重者尾巴、耳朵和蹄部坏死及腐败脱离,寒冷气候可使病情加重,妊娠母猪常常发生无乳症,但很少流产。
6. 念珠镰孢霉和增生镰孢霉: 普遍存在与世界各地的白玉米和黄玉米中。日粮中含本品的浓度高于120毫克/千克时,可引起急性、间歇性肺水肿和胸膜腔积水,其发病率高达50% ,病畜死亡率达50%~90%。最初症状为嗜睡、不安、精神沉郁和皮肤出血,迅速发展为轻度流涎、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后躯虚弱、斜卧和湿性啰音,继而发绀、衰弱和死亡。急性症状出现后的1~4天常常发生流产,流产可能是由于母猪严重肺水肿导致胎儿缺氧而造成的。
【防治方案】
关键是做好饲料的防霉和去霉两个环节的工作。
1. 预防霉菌及霉菌毒素的污染:
(1)谷物生长期防昆虫叮咬,收割避免机械损伤; 收获时做到快收、快脱,及时晒干。
(2)控制原料仓库的温、湿度,通风良好,原料不可接触地面和墙壁,减少存放时间。
(3)加强原料品质的管理和分析检验工作。
(4) 必要时在原料中添加防霉剂,原料仓库应定期熏蒸消毒。
2. 去除:
(1) 剔除发霉饲料。对霉变、破损、皱皮、变色和虫蛀的饲料,尽快清除。
(2)冲洗法。对轻度发霉饲料,按1∶3比例加入清水,并反复换水,直至浸泡的水呈现无色为止。
(3) 碱处理法。应用氢氧化钠等处理,可使部分霉菌毒素被分解。
(4) 吸附法。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能吸附霉菌毒素,但不能阻止霉菌生长。
(5) 生物处理方法。应用微生物或特殊酵素来分解或使霉菌毒素变性。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当发现中毒时,应立即停喂发霉饲料换以优质、易消化的饲料,并根据临床症状,采用相应的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加强护理和做好环境卫生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