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猪增生性肠炎是世界各养猪地区日渐受到重视的常见猪病之一,是由细胞内劳森菌(Lawsonnia)引起的猪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血痢、脱水及生长缓慢。6~20周龄的生长肥育猪该病多发,临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下痢、食欲下降和生长缓慢等。病理剖检可见小肠和结肠黏膜增厚。显微变化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与增生性肠炎症状相似的疾病,还有坏死性肠炎(NE)、增生性出血性肠病(PHE)、局部性肠炎(RE)、回肠末端炎(TI)和猪肠腺瘤(PIA)等。1991年,美国首次报道该病,至今已呈全球性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PPE死亡率不高,但严重影响病猪生长,延长上市时间,因而是一种具有主要经济意义的世界性疾病。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引起猪急性或慢性PPE,主要发生在6~20周龄断奶猪,育成猪也可感染,并可能作为传染源。
(1)急性型:发生于后备种猪及育成猪,表现为腹泻带血呈红褐色。病猪厌食、衰弱并精神不振,并可突然死亡,死亡率5%~6%。
(2)慢性型:一般发生于断奶的生长猪,表现为温和腹泻,通常伴有厌食及精神不振。感染猪发育不良及僵滞。
【临床诊断】本病的潜伏期为2~3周,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型。
(1)急性型:多发生于4~12月龄猪,主要表现为排焦黑色粪便或血痢并突然死亡,但也有粪便无异常情况下突然死亡的。
(2)慢性型:常见于6~20周龄的育肥猪,40%~50%猪会有临床症状,病死率不高,一般低于5%。临床上表现为食欲减退,下痢呈糊状、棕色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体重下降,生长缓慢(最常见),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脱水,被毛粗乱等。此型病猪出现症状后,经治疗6~8周能康复,有些则变成“僵猪”或并发其他疾病,而被淘汰或死亡。
(3)隐性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体内存在病原体,即使有下痢,也表现极轻微,常不引起注意,但日增重和饲料报酬下降,生长缓慢。
【剖检】
(1)从十二指肠以后的小肠外观呈紫红色,肠管外部弥漫性充血、出血性变化。
(2)小肠肠管壁增厚,直径增加,质地变硬;肠管有大量红色液体流出,有的凝结成块;肠黏膜表面没有黏液,湿润而无黏液,并紧紧地附着一层呈淡黄色、糠麸样的颗粒状渗出物,呈现分支样皱褶;小肠壁深层组织坏死、脱落。
(3)结肠前端肠壁也增厚,直径增加,结肠系膜间隙有大量的胶冻样物。
(4)患有慢性猪增生性肠炎的青年猪,最常见的病变部位在小肠末端50厘米处以及邻近结肠上1/3处,并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增生变化,但是都可以见到病变部位肠瓣的回肠末端区域,因为这一区域是常见的感染区域。病变部位回肠内层增厚,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小肠(有时大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与溃疡坏死,并有坏死碎片粘附在肠粘膜上,有时伴有出血性病变,可见绒毛上皮增生。
【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在尸体剖检时,可取病变肠道黏膜作抹片,用改良的抗酸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对黏膜涂片进行检查。
(2)免疫组化技术:对感染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可以对增生病变在形态学上进行鉴别。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固定包埋的组织进行染色。银染色技术可清楚地显示组织中存在的胞内菌。
(3)细胞培养技术:大鼠肠细胞IEC-18系、IPEC-J2、Henle407和IGPC-1651等,感染细胞单层一般不出现细胞病变。该菌微嗜氧,微需氧环境控制在O2∶CO2∶H2:N2为6∶7∶7∶80,或只控制CO2为5%即可。
(4)血清学检测技术:ELISA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检测PE的方法,可能也是一种目前血清学检测胞内劳森菌较好的替代方法。ELISA方法在大部分诊断实验室都能容易操作,而且还能对多个样品同时进行分析。此外,免疫荧光试验(IFA)也是一种敏感、特异性良好的血清学检验方法,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广泛应用。
(5)分子生物学技术:可用一种与16srRNA的高变区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探针成功地与该病原菌进行杂交,该探针不与其他可疑菌杂交,从而准确地进行了DNA探针分析。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预防实行全进全出制与早期隔离断奶等。同时根据本病的高度传染性,猪舍首先要用水冲洗,然后药物消毒(作用1小时以上),再用水冲洗一次,空舍7天后,方可进猪。对流行疫区可采用间断性的给药,即间隔15~20天,通过饮水或喂料给一次有效的抗生素制剂。
【治疗】抗生素制剂是目前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目前较有效的抗生素有泰妙菌素、泰乐菌素、四环素、红霉素和硫黏菌素。另外以下两种药物,可采用添加剂的形式给药,防治此病。泰龙(Tylan)每吨饲料中添加100克,连用2周,可有效地防治本病。可肥素水溶性散剂按每5~10毫克/千克体重添加到饮水里,连用10天。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常见的能够引起猪出血性肠炎的类似疾病,区别如下:
(1)猪痢疾:体温升高40~40.5℃,病程长达1~2周。剖检病变主要在大肠(结肠、盲肠),而小肠没有病变;病的后期,病变区扩大呈广泛分布;取新鲜粪便经固定、染色、水洗阴干后,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猪痢疾密螺旋体;当多数视野中有3条以上猪痢疾密螺旋体样微生物时,可判为猪痢疾;治疗使用痢菌净效果较好。
(2)仔猪红痢:发生于1~3日龄的新生仔猪,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见到。病程长短差别很大,最急性病例排血便,往往于生后当天或第2天死亡;急性病例排浅红褐色水样粪便,多于生后第3天死亡;亚急性病例开始排黄色软粪,以后粪便呈淘米水样,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有食欲,但逐渐消瘦,于5~7日龄死亡。剖检除了肠道特征性变化外,尚可见心外膜、肾皮质部和膀胱有小出血点。
(3)猪小袋纤毛虫病:粪便带恶臭味。肝脏表面散在灰白色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脾脏表面有针尖大或芝麻大小的出血点;结肠浆膜密布芝麻大或米粒大的白色结节;急性死亡者往往体表出现紫斑;新鲜的病猪粪便用生理盐水稀释后涂片,镜检,可见到长50~200微米、宽30~100微米,呈椭圆形、淡黄色、表面有许多纤毛,并以较快速度旋转向前作规律性运动的滋养体;该病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2007年3月下旬,某养猪场自己培育的一窝断奶仔猪共15头,因气温突然下降,个别猪出现呕吐和拉出暗红色的水样粪便。由于病猪粪便和健康猪粪混杂在一起,光线暗,没有注意辨认其颜色,最初认为是仔猪断奶后,由消化不良引起的下痢。采用痢菌净、磺胺嘧啶等药物进行治疗,第2天病猪死亡,其他猪只也相继发病后改变治疗方法,最后存活7头;在2007年4月断奶的24头仔猪,又出现相同疾病,发病6头,经治疗死亡3头、存活21头。同时在另一圈饲养的13头肥猪中,也有1头发病死亡,发生一种以断奶仔猪突然死亡,拉血液粪便和剖检以小肠出血坏死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两次共有17头仔猪发病,死亡11头。通过对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治疗验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怀疑是猪增生出血性肠病。
【分析】根据发病情况看,两次发病时间、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传染病特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该病与猪增生出血性肠病的记载最为相似。按照猪增生出血性肠病进行治疗验证,有一定效果。该病相关资料少,研究难度大,而该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应该引起兽医工作者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