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巴氏杆菌病又名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是鸡、鸭、鹅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病突然,全身呈败血症变化,剧烈下痢,高热,出血性肠炎和肝脏的灰白色针尖状坏死,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一)病原
本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禽型株引起。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单个或成双存在。其分为A、B、C、D、E五种荚膜血清型,其中A型主要引起禽类发病。各地分离出的菌株不完全一致,A型中还存在亚型,其中以5∶A、8∶A和9∶A最常见,故在使用疫苗时应注意选择与本地血清型一致、特别是亚型一致的疫苗,或使用由多种血清型菌株制成的多价苗,免疫效果更佳。
多杀性巴氏杆菌很容易被普通消毒药、阳光、干燥或加热破坏。56 ℃15分钟、60 ℃10分钟即可被杀死。但在冻干状态或玻管中密封保存于4 ℃或4 ℃以下时,可保存许多年而不发生变异。
(二)流行病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造成鸡死亡,通常发生于产蛋鸡群,因这种年龄的鸡较幼龄鸡更为易感,而16周龄以下的鸡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幼龄鸡常常与其他疾病合并发生,且通常是血清学Ⅰ型引起感染。自然感染鸡的死亡率通常是20%以内,表现为经常性产蛋下降和持续性局部感染。断料、断水或饲料的突然改变,是引起鸡发生本病的诱因。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其次是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空气中飞沫传播,慢性感染鸡是感染的主要来源。细菌经蛋传播很少发生。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较短,自然感染一般由数小时到3天,人工感染12~48小时,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1)最急性型:病禽常常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有时正在进行采食、饮水等正常活动,突然倒地,扑动翅膀,挣扎几下很快死亡。有时前日晚上还很正常,第二天却发现已经死亡。死亡鸡通常是肥胖的,鸡冠发绀。
(2)急性型:此型最多见。病鸡常见症状是精神沉郁,闭目打盹,羽毛粗乱,发热,腹泻和呼吸加快,口腔排出黏液性流出物,冠和肉髯发绀。腹泻的粪便最初为白色水样,稍后即变得略带绿色并有黏液。产蛋显著减少或停止。
(3)慢性型:可由急性型病例转化而来,也可能是由于感染了低毒力菌株而致。症状一般表现为局部感染。鸡冠、肉髯苍白、肿大,鼻窦炎,鼻孔内流出少量黏液。腿或翅关节、足胝和胸骨囊常常发生肿胀,有时发生中耳炎、呼吸道感染,最终可能死亡,也可能康复。康复以后产蛋性能明显下降。
2.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最急性死亡病例往往看不到明显病变,有时仅见心外膜有少量出血点。
(2)急性型:急性死亡病例主要表现肝脏肿大,颜色变成绿色、棕色或紫黑色,表面有针尖大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点,质脆易碎。腺胃乳头间和肌胃角质层下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十二指肠黏膜发生严重的出血性炎症。切开后可见肠黏膜呈广泛的弥漫性出血,肠内容物混有大量血液。心冠状脂肪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心包膜增厚,内有多量淡黄色液体,并含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心肌和心内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3)慢性型:慢性病例多呈局限性感染。例如,肺脏有黄色干酪样病灶,产蛋鸡卵泡软化或卵黄囊破裂,腹腔内脏表面附着干酪样卵黄样物质,有时可见脾、肾肿大等。
(四)诊断
根据本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药物治疗效果等,一般可做出诊断。有条件者,可取病死禽的肝脏进行触片或心血推片,赖氏染色后镜检,可见具两极染色的特征细菌。还可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而做出最后诊断。诊断时,应与鸡新城疫区别。其鉴别要点详见表7-2,注意两病混合感染、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表7-2 禽霍乱与鸡新城疫鉴别要点
区别点 | 禽霍乱 | 鸡新城疫 |
病原 | 多杀性巴氏杆菌 | 新城疫病毒 |
传播速度 | 散在或地方性流行 | 传播迅速 |
发病率和死亡率 | 相对较低 | 较高 |
药物治疗效果 | 有效 | 无效 |
怪叫声 | 无 | 有 |
神经症状 | 无 | 有 |
肝脏病变 | 针尖大灰色坏死灶 | 无坏死灶 |
肠道病变 | 卡他性、出血性炎症 | 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