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可视黏膜发绀和天然孔出血。其病变的特点是呈败血症变化,以尸僵不全,血凝不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为特征。
炭疽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国几乎都有分布,我国近年不断有该病发生,对养殖业生产和一些从事家畜生产与产品加工的人员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OIE将本病列为B类法定报告疾病名录之首,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病 原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产芽孢杆菌,菌体两端平直,无鞭毛;在病料的涂片、触片中多散在或呈2~3个短链排列,相连的菌端呈竹节状,有荚膜;在培养基中则形成较长的链条,一般不形成荚膜;本菌在病畜体内和未剖开的尸体中不形成芽孢,但暴露于充足氧气和适当温度下能在菌体中央处形成芽孢。炭疽杆菌为兼性需氧菌,对培养基要求不严,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呈灰白色、不透明、扁平、表面粗糙、边缘不整齐的卷发状菌落;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培养24 h,管底形成白色絮状沉淀,液体层澄清。
炭疽杆菌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但芽孢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临床上常用0.1%碘液、0.1%升汞、20%漂白粉、0.5%过氧乙酸进行消毒。本菌对青霉素、磺胺类等药物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易感动物
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染性,不分年龄、性别。草食兽最易感,以绵羊、山羊、马、牛易感性最强,骆驼和水牛及野生草食兽次之。猪的感受性较低,犬、猫、狐狸等肉食动物很少见,家禽几乎不感染,许多野生动物也可感染发病。人对炭疽易感,但主要发生于那些与动物及畜产品接触机会较多的人员。
(二)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和带菌者。
(三)传播途径
本病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伤口感染。
(四)流行特点
本病多为散发,偶呈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干旱或多雨、洪水涝积、吸血昆虫多都是促进本病发生的诱因。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5 d,最长可达14 d。
(一)最急性型
本型常见于绵羊和山羊,山羊比绵羊更为敏感,羊群中常引起大批死亡。病羊常见突然倒地,全身痉挛,咬牙,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瞳孔散大,天然孔出血,约数分钟内死亡。有时是头天晚上入圈羊健康如常,次日早上发现死亡。
(二)急性型
本型多见于牛、马,病牛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2 ℃,多数精神沉郁,少数兴奋不安,食欲、反刍、泌乳减少或停止,初便秘后腹泻,混有血液或血块,尿暗红,有时带血,呼吸困难,心悸亢进,可视黏膜发绀,肌肉震颤,步行不稳,濒死时可见天然孔流血。1~2 d死亡。马属动物有剧烈的疝疼(假疝疼)症状。
(三)慢性型
本型多发生于猪,猪多表现为慢性咽炎和咽周炎。
本病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病死率高,可达100%,慢性型也常导致急性发作而死亡,猪则较少死亡。
四、病理变化
疑似炭疽病畜尸体,一般禁止剖检。必须进行剖检时,应在专门的剖检室进行,或离开生产场地,准备足够的消毒药剂,人员应有足够安全的防护装备。
(一)死后外观
尸体臌胀;尸僵不全;天然孔流血水;血凝不良;可视黏膜发绀。
(二)急性型
本型常表现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皮下和肌间的结缔组织可见黄红色胶样浸润,并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全身浆膜和黏膜下有出血点。血液黏稠,颜色为黑紫色呈煤焦油样,不易凝固。脾脏高度肿大,比正常大2~5倍,被膜紧张,切面脾髓软如泥状,黑红色,用刀可大量刮下。全身淋巴结,尤其是发生胶样浸润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呈砖红色,其中有出血点。肺充血、水肿,心、肝、肾也有变性,胃肠有出血性炎症。
(三)慢性型
本型常见于肠、咽及肺等局部形成坏疽样病变,病灶周围呈胶冻样浸润。
五、诊 断
(一)临诊诊断
发现尸体臌胀、尸僵不全、天然孔流血水、血凝不良、可视黏膜发绀的病死尸体外观时,应首先怀疑为炭疽。同时调查本地区有关炭疽病的流行病学情况,为进一步确诊提供依据。
(二)实验室诊断
1.病原诊断
(1)涂片镜检。简便的方法是在死畜耳静脉或四肢末梢的浅表血管采取血液涂片,用瑞氏或姬姆萨(或碱性美蓝)染色镜检,发现有多量单在、成对或2~4个菌体相连的短链排列、竹节状有荚膜的典型粗大杆菌,即可确诊。猪体局部炭疽涂片的菌体形态常不典型,必要时可以采取新鲜的病料进行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等。
(2)动物接种。将病料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5~10倍,对小鼠皮下注射0.1~0.2 mL,或豚鼠0.2~0.5 mL,经2~3 d死亡。取死亡动物的脏器、血液等抹片镜检,可见多量有荚膜的成短链的炭疽杆菌。
2.血清学诊断
炭疽沉淀反应(Ascoli反应)是诊断炭疽简便而快捷的方法,由于炭疽沉淀抗原能耐高温和腐败,所以腐败病料及动物皮张、风干、腌浸肉品均可用此方法检验。此外,还可用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染色试验或PCR等进行检测。
(三)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巴氏杆菌病、气肿疽、恶性水肿、焦虫病等相鉴别。急性巴氏杆菌病有显著的呼吸系统症状,死后不见脾脏肿大,病料抹片镜检见有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气肿疽和恶性水肿在身体各部呈现气性肿胀,按压局部有捻发音,细菌检查多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焦虫病则可根据发病季节和药物的疗效来鉴别。
六、防 治
(一)预防措施
对炭疽常发地区或受威胁地区的家畜,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注射,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目前常用的疫苗有以下两种:一是无荚膜炭疽芽孢苗,1岁以上马、牛皮下注射1 mL;1岁以下马、牛0.5 mL;绵羊、猪皮下注射0.5 mL(山羊不宜使用)。注射后14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二是Ⅱ号炭疽芽孢苗,各种家畜均皮下注射1 mL,注射后14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不满1个月的幼年动物,临产前两个月的母畜,瘦弱、发热及其他患病畜禽不宜注射,应用时应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
(二)扑灭措施
发生本病时,应尽快上报疫情,划定疫点、疫区,采取隔离封锁等措施;凡生前在畜群中发现炭疽病畜或疑似炭疽病畜时,应立即采取不放血的方式扑杀销毁。对同群家畜要逐一测温,体温正常者进行急宰处理。宰后发现炭疽病畜,其内脏、皮毛及血销毁,被污染或怀疑被其污染的胴体、内脏,亦应进行化制或销毁。对于受威胁区的家畜,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是防治本病的特效方法,必要时于12 h后再注射1次,或全群用药3 d,有一定预防效果。对现场进行彻底消毒,所有被炭疽病畜污染的栏圈、用具、场地等用20%漂白粉溶液、10%烧碱溶液消毒,每隔1 h喷洒1次,连续3次,然后用清水冲洗。患病动物污染和停留地的表土要铲除15~20 cm,与20%漂白粉混合再深埋。污染的饲料、粪便、垫草和废弃物烧掉。被炭疽杆菌污染的毛、皮可用2%盐酸或10%食盐溶液浸泡2~3 d消毒,或者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凡与炭疽病畜接触过的人员,必须接受卫生防护。在最后一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15 d,经终末消毒后可解除封锁。
炭疽病畜一般不予治疗,而应严格销毁。特殊动物必须治疗时,应隔离治疗。治疗时用抗炭疽血清,早期使用效果好。也可用大剂量的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等抗菌药物,血清和药物两者同时使用效果更佳。治疗的同时也可结合消肿、抗休克、补血、缓泻等对症治疗,如有条件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更佳。
七、公共卫生
炭疽杆菌是人类生物恐怖的首选细菌。人的炭疽主要是从事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加工人员从伤口感染或吸入带芽孢的尘埃感染,导致局部痈疽甚至于引起败血症而死亡。常表现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3种类型,还可继发败血症及脑膜炎。基于炭疽在公共卫生上的重要意义,在防治工作方面应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兽医、卫生法律、法规、标准等具体操作,力求全面、规范。对急性死亡或疑似炭疽的病例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处理,并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服用抗生素来预防;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炭疽的人和动物,均应及时到防疫部门注射炭疽弱毒疫苗进行有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