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獭兔生产概况
(1)生产现状:国外饲养獭兔最多的国家有法国、美国、德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均在100万只以上。例如,法国作为养殖獭兔最早和最多的国家,存养獭兔200万只以上,獭兔生产以兔皮为主,年产獭兔皮1亿张左右。美国自1929年从欧洲、新西兰等地引种饲养开始,20世纪70年代曾掀起全国饲养獭兔的高潮,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獭兔饲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国家之一,拥有獭兔100万只以上,各种类型的獭兔场1 500多个,其中商业性兔场有200多个,以种兔和生皮出口为主。此外,近年来不少国家如韩国、加拿大、墨西哥、秘鲁等也相继从美国引种饲养獭兔。从国外养殖獭兔的情况看,农户饲养仍占主导地位,每户规模为基础母兔20~50只,其主要饲料来源多为谷物、糠麸、青饲料和干草等;集约化饲养方式的兔场较少,但技术水平较高,普遍使用的技术已经配套如种兔选育、颗粒饲料养兔、仔兔中期断奶(35~40日龄)、自动饮水、疫病综合防治等。
(2)市场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在64个发展中国家中,70%的国家认为家兔将成为今后的主要食物来源和抗寒毛被制品的仓库。同时,由于廉价的羊皮生产量有限且以皮革原料皮为主,而貂皮、银狐皮等高档毛皮皮量少而贵,故中档的獭兔皮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与补充作用。因此,獭兔裘皮制品将成为最受欢迎的毛皮产品之一。国外对优质獭兔皮的需要量很大,主要市场在欧洲、美洲、东南亚及我国港澳等地区。欧洲毛皮加工业中兔皮占60%,原料皮需要量很大。法国獭兔皮有60%出口到比利时、巴西、美国、西班牙、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美国既是獭兔皮的进口国,也是出口国,随国内消费情况而定,其出口国主要是韩国。香港特区是兔裘皮大衣的制造地,销售到世界各地;近年来也生产皮褥子及其他产品。
(3)发展趋势:人们对獭兔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将不断刺激獭兔养殖业的发展。獭兔生产总的趋向是,在保持和提高兔皮质量的基础上,从品种改进、科学饲养和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增加商品生产的经济效益。
①培育皮肉兼用的重体形品系:重体形的獭兔是获得面积大的皮张和更多兔肉的重要基础。例如,美国以商品生产为主的獭兔场,已开始从实用的角度选择重体形品系,改变了过去以观赏为目的的色型选择方向。许多国家的獭兔留种标准,由原来要求的成年兔体重3.5~4千克调整为4~4.5千克,商品兔群中已出现6.5千克以上的皮肉兼用型獭兔。
②推行仔兔早期断奶技术:国外仔兔断奶时间分为超早期(12~14日龄)、早期(21~28日龄)、中期(35~40日龄)和晚期(50~60日龄)四种。研究表明,仔兔25日龄断奶对幼兔生长无害,并能促进母兔的繁殖和改善其营养状况,这为实施早期断奶提供了依据。
③实现饲料生产标准化:目前在国外已广泛采用颗粒饲料喂兔,如法国和美国都生产出适于不同用途和不同生理阶段獭兔的颗粒饲料。但由于獭兔营养需要研究积累甚少,至少尚无专门的饲养标准问世,这使全价性的颗粒饲料生产受到限制。随着獭兔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研究和推行标准化的颗粒饲料已势在必行。
④注重獭兔疫病综合防治:獭兔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特别易感巴氏杆菌病、球虫病、疥癣病和脚皮炎等,故从综合防治措施着手提高仔幼兔成活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国内獭兔生产概况
(1)发展现状:我国早在1920年就曾引进獭兔。20世纪50~60年代曾出现过獭兔热潮,当时从前苏联引进大批獭兔品种,相继推广到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吉林等10多个省市饲养,后因饲养管理和育种技术问题而使獭兔生产受挫。20世纪70年代獭兔生产掀起热潮。20世纪80年代再次出现獭兔热潮,从1979~1986年先后由农业部、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等单位或个人引进美国獭兔4 000多只,并普及推广到全国各地,其中浙江和四川成为獭兔饲养大省,如四川省存养量达到50万只,但因争相引种倒种,忽视皮张生产及国内外市场开拓,而以失败告终。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外贸部门首先将獭兔皮推向国际市场,继之北京、吉林、山东、四川等也开展了此项出口业务,将我国獭兔业推向新阶段。特别是近年来,獭兔皮在市场上走俏,价格由前些年的每张10多元上升到每张30~40元,獭兔生产受到政府部门及个人投资者的重视,又出现新一轮热潮,并呈现出规模饲养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獭兔存栏量为100万~120万只,以华北、华东、东北及四川等地饲养量较大,但多为分散饲养的粗放生产方式。
(2)存在问题:我国獭兔生产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是种兔和皮张质量不佳。
①种兔退化严重:具体表现在毛色混杂和体形变小。据报道,国内不少种兔场的种兔毛色普遍不纯,如黑色獭兔带有白色杂毛或变为胡麻色,红色獭兔变为土黄色,蓝色獭兔变为灰色,海狸色獭兔的腹部乳白色扩展到体侧部位;獭兔体重仅为2.5~3千克,母兔年均育成幼兔10只左右。主要原因归结为重引种轻培育,重繁殖轻饲养和科学养兔技术普及不够。
②商品兔皮量少质差:据估测,目前全国商品兔仅占饲养量的66%,出口原皮量仅占生产量的75%。现有商品兔皮质量从整体上好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不同省份差异较大。獭兔皮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绒毛显粗,尤其是臀部和腹侧;二是部分皮密度仅为10 000根/厘米2,低于标准要求的15 000~18 000根/厘米2;三是整张皮被毛平齐度差,如有鸡啄状、背侧部毛长不一致等;四是板质粗硬厚重或较薄似牛皮纸;五是皮张皱缩干硬,边缘内卷等。造成皮质差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种兔退化、饲养粗放、老弱病残兔取皮和宰杀剥皮技术差等。
③经营管理混乱:我国獭兔经营与开发的主要形式是群众自繁自养或倒种繁殖饲养,饲养管理条件粗放,缺乏科学的育种技术,加之经营思想不端正,以至种兔近亲交配而严重退化,生产和市场非常混乱。例如,不少地方出现倒种公司或以卖种为赢利目的的个体户,有的象征性地养几只獭兔,甚至连兔笼都没有,有的以高价回收为诱饵,却不执行回收合同等,造成獭兔生产误入“倒种怪圈”。在某些地区,虽做了一些跨地区联合开发、产销一体化开发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但因市场开拓不力、产销环节配合不紧密、组织松散而责权利不清等原因,以至经营效果差而失败。
(3)发展趋势:獭兔产品的市场潜力和价格升高,促使我国獭兔养殖业得以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政府正把养殖獭兔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国内獭兔生产总体趋势将是注重商品生产,提高獭兔生产水平,以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经济实体或国营、集体企业为龙头,办好种兔场,开展场户联合,形成区域优势,实现产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开发。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现区域性规模饲养:为了实现獭兔生产中的原料优势、产品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优势等优势的集成,在龙头企业的正确带动下,獭兔的区域性规模饲养将具有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河北省临漳县存养獭兔65万只(其中可繁母兔8.8万只),专业村79个,养兔户4.1万户,200只以上的养殖场59个,在县獭兔养殖服务协会的组织协调下,建立屠宰加工及购销服务实体8家,取得良好的效果。1997年,全县獭兔养殖纯收入3 600万元,户均增收300元,人均增收70元。
②推广科学养兔技术:科技养殖是确保獭兔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许多发展区域性规模饲养獭兔的地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龙头企业,都逐渐把建立技术服务体系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来建设,并取得较好的成效。从趋势上看,将要推广普及的技术主要有颗粒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系列化生产技术、笼养笼育饲养工艺、间歇性频密繁殖技术、适时适龄宰杀取皮、皮肉兼用兔培育方法及应用、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
③注重獭兔产业化经营:加工销售是獭兔产业化发展和适应市场需要的前提,对獭兔生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销促产、以销定产已成为发展獭兔生产的基本原则,也给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出现了某些地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例如,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以10年远销香港50万张獭兔皮的销售合同为保证,发展该镇獭兔养殖业。又如河北临漳在大力发展养殖生产的同时,对肉联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新上毛皮加工厂、红烧玉兔厂等企业,构成养殖户与加工企业的利益共同体,1997年仅肉联厂就实现利税1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