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的猪Ⅰ型疱疹病毒所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高度致死性疾病。猪是本病毒最重要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来源,猪感染后的症状因日龄而异,种猪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并且对养猪业的损失最大。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和产仔旺季多发,往往是分娩高峰的母猪舍首先发病。发病猪主要是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98%,死亡率85%。成年猪轻微发病,极少死亡。母猪多呈一过性或亚临床感染,很少死亡。
(2)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分泌物、唾液、乳汁和尿中排出,有的带毒猪可持续排毒一年。
(3)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还可经呼吸道黏膜、破损的皮肤和饲料等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可经胎盘侵害胎儿,泌乳母猪感染后1周左右乳中有病毒出现,仔猪可因哺乳而感染。此外,也可通过飞沫、创伤感染。本病多散发,有的呈地区性发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但也可经呼吸道及皮肤创口感染。
【临床诊断】
(1)初生乳猪多在产后2~3天发病,病猪起初寒颤,精神极度沉郁,吮乳无力,体温41~41.5℃;有的叫声嘶哑、流涎、眼睑口角水肿;有的运动共济失调,头颈歪向一侧,做圆圈运动;有的腹泻、呕吐或后肢瘫痪,犬坐,继而倒地,四肢划动,数分钟后站立恢复正常,数小时后又发生。病猪吐白沫、磨牙、呆立或盲目行走、抽搐、癫痫、角弓反张,持续1~2天,100%死亡。
(2)断乳前后仔猪发病率较初生仔猪低,但仔猪排黄色稀粪,死亡率达100%。
(3)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主要表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打喷嚏、呼吸减慢、发烧、厌食,3~5天耐过。猪体长期带毒和排毒,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整体生产性能变差。
(4)怀孕母猪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仔。病理解剖可见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液增多,肺水肿、部分有出血点(斑),扁桃体肿胀、出血,肾脏布满针尖状出血,胃肠黏膜有炎症,胃底部大片出血,部分喉头黏膜出血。
【剖检】
(1)木乃伊胎大小不等,呈黑色或黑棕色,软化。内脏土黄色如泥,无臭。死胎皮下水肿,肾包膜不易分离,有出血点。肺砖红色,肉样,心脏淤血。
(2)哺乳仔猪肾表面弥漫性针尖状出血点。肺散在性小叶性坏死、出血和肺炎。肝脏和脾以及浆膜面下一般散在有灰白色坏死灶。
【诊断】
(1)初步诊断:新生仔猪及4周龄内仔猪常突然发病,高烧达41℃以上,间有呕吐、腹泻及神经症状,出现运动失调,兴奋不安,身体各部分肌肉痉挛,随后麻痹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很高。4周龄左右的猪发病后只有轻微症状,有轻热、呼吸困难,时有出现腹泻和呕吐,几天内可完全康复,但也有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后死亡。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流产发生率约占50%。成年猪一般隐性感染,有时有轻度呼吸系统症状,不吃、呕吐、委顿等。由于猪的病症复杂,若出现以上症状怀疑是伪狂犬病时,应进一步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采用猪扁桃体、咽喉黏膜、脑、延脑、小脑和海马角等,检查细胞中有无核内包涵体。将病料接种家兔,2~3天后注射的局部出现奇痒及全身症状,常在奇痒出现后1~2天转为麻痹而死亡。
(3)血清学诊断:可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脑、扁桃体的压片或冰冻切片,发现核内包涵体出现荧光,有诊断价值。检查血清抗体可采用中和试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较为敏感、准确。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严格防疫,免疫接种。
【预防】
(1)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鉴于猪是本病毒的重要保存者,引进种猪时应注意在当地做好认真的检疫工作,进入猪场前要隔离观察,防止带入病源。
(2)消灭饲养场的鼠类对本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3)发生本病的猪场,应将病猪隔离扑杀,对场内的易感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畜舍及用具每隔5~6天消毒一次,做好粪便的发酵处理工作。
(4)免疫预防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手段,目前可用于猪伪狂犬病预防的疫苗有3种,灭活苗效果好一些。
(5)在母猪临产前20~30天,免疫母猪后可提高小猪母源抗体水平,使小猪母源抗体持续时间较长,但也可干扰小猪对直接免疫产生免疫抗体。免疫本病的重点加强对小猪的免疫。
(6)免疫程序,使用弱毒苗或灭活苗免疫,一般小猪6~14周龄首免,4~6周后二免,免疫力期可达5~6个月。
(7)对发病严重的猪,因本病没有特效药,只能采取针对性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的治疗方法。
【治疗】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对感染发病猪可注射猪伪狂犬病高免血清,对断奶仔猪有明显效果,同时应用黄芪多糖中药制剂配合治疗。发病后对猪舍立即采取封锁、隔离、严格消毒等措施,同时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病猪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所以容易产生误诊。
(1)链球菌性脑膜炎,除神经症状外,还有皮肤出血、肺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等症状。
(2)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断乳期,眼睑水肿,体温不高,声音改变,胃壁和肠系膜水肿。
(3)食盐中毒,有吃食盐过多的病史,体温不高,喜欢喝水,有出血性胃肠炎病变,无传染性。
(4)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黏膜的卡他性炎症变化与猪伪狂犬病类似,但哺乳期及断奶仔猪无严重的神经症状。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锦州市某猪场饲养母猪200多头,2004~2005年分别从北京、山东购进种公、母猪3批。2006年8月多窝哺乳仔猪出现震颤,不能吮乳,继而卧地不起,四肢做游泳状,2~3天死亡。15日龄内的仔猪全部发病,随后全部死亡,死亡率达100%。15日龄以上的仔猪也发病,死亡率为60%左右,有18头母猪流产,占分娩数的22%,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明显增多,当时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果,经济损失15万余元。
【分析】哺乳仔猪大量死亡,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死亡率高达100%;病猪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寒颤、精神沉郁,运动共济失调,头颈歪向一侧,做圆圈运动,倒地四肢划动,有抽搐、癫痫等神经症状;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产弱仔。根据发病仔猪和母猪的这些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猪伪狂犬病。从该猪场发生猪伪狂犬病的情况看,发病原因是由于没有把好引种关,从外地引进种猪,把猪伪狂犬病毒带回,导致感染发病。
【案例二】闽清县某猪场存栏母猪22头(畜主主诉半年前注射过猪伪狂犬病弱毒苗),其中8头母猪陆续产仔92头。2007年1月20日,该猪场先有12头哺乳仔猪发病,吮乳减退、喜卧,未引起重视,按感冒治疗。畜主先后用了安痛定、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地塞米松等药物后,病情缓解,体温有所下降,停药后体温又升高。如此反复,用药4天后,不但病情未见好转,反而开始出现仔猪死亡。仔猪产时很健康,但一部分仔猪一吃初乳就出现神经症状,1天后就死亡,死亡的仔猪呈角弓反张。有的产后第1~3天吃乳正常,第4天开始厌食。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免疫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哺乳仔猪猪伪狂犬病。
【分析】猪群发生该病后,必须早诊断、早治疗,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使疫情早得到控制。该猪场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可能不完善,尤其是在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情况下,对疫情流行缺乏了解。因此,应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区域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适当增加传染病免疫种类。特别是对致死率高、无特效药物治疗的传染病,更应该做好免疫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