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生
您的位置: 宠物医生 > 动物医学 >
第五节 鸭瘟
    来源:辈宠网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VE)是鸭、鹅、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鸭感染发病后,表现为体温升高,脚软,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食道黏膜有小出血点,并有黄褐色假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实质器官有退行性病变。

一、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

(1)在自然条件下,该病主要发生于鸭,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鸭都有易感性。番鸭、麻鸭易感性较高,北京鸭次之。在人工感染时雏鸭较成年鸭易感,自然感染则多见于成年鸭,这可能是由于成年鸭常放养,接触病原的机会较多而被感染。鹅也能感染发病,但很少形成流行。2周龄内雏鸡可人工感染致病。野鸭和雁也会感染发病。

(2)鸭瘟可通过病禽与易感禽接触而直接传染,也可通过与污染的环境接触而间接传染。被污染的水源、鸭舍、用具、饲料、饮水是该病的主要传染媒介。某些野生水禽感染病毒后,可成为传播该病的自然疫源和媒介;节肢动物叮咬病毒血症的病鸭后,也可能成为该病的传染媒介。调运病鸭可造成疫情扩散。

(3)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流行较为严重。当鸭瘟传入易感鸭群后,一般3~7天开始出现零星病鸭,再经3~5天陆续出现大批病鸭,疾病进入流行发展期和流行高峰期。整个流行过程一般为2~6周。如果鸭群中有免疫鸭或耐过鸭时,可拖延至2~3个月或更长。

【临床诊断】

(1)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5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4天。病初体温升高达43℃以上,高热稽留。病鸭精神委顿,头颈缩起,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脚麻痹无力,伏坐地上不愿移动,强行驱赶时常以双翅扑地行走,走几步即倒地。病鸭不愿下水,驱赶入水后也很快挣扎回岸。病鸭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停食,渴欲增加。

(2)病鸭流泪,眼睑水肿。病初流出浆液性分泌物,使眼睑周围羽毛黏湿,后变为黏稠或脓样,常造成眼睑粘连、水肿,甚至外翻,眼结膜充血或小点状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病鸭鼻中流出稀薄或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发生鼻塞音,叫声嘶哑,部分鸭咳嗽。病鸭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粘污或结块。肛门肿胀,严重者外翻,翻开肛门可见泄殖腔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严重时泄殖腔黏膜表面覆盖一层假膜,不易剥离。

(3)部分病鸭在疾病明显期,头部和颈部发生不同程度的肿胀,触之有波动感,俗称“大头瘟”,这也是鸭瘟的又一特征性症状。

【剖检】

(1)鸭瘟的病变特点是出现急性败血症,全身小血管受损,导致组织出血和体腔溢血,尤其是消化道黏膜出血、溃疡和形成假膜,淋巴组织和实质器官出血、坏死。食道和泄殖腔的疹性病变具有特征性。食道黏膜有小出血点或有纵行排列、条纹状的黄色假膜覆盖,假膜易剥离并留下溃疡斑痕。泄殖腔黏膜病变与食道相似,即有出血斑点、溃疡和不易剥离的假膜。食道膨大部与腺胃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膜下层充血和出血。

(2)病鸭的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有典型“大头瘟”的病例,头部和颈部皮肤肿胀、紧张,切开时流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实验室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实验室的病毒分离。

(2)实验室诊断通常使用鸡胚或鸭胚进行病毒分离,也可以采用中和试验和空斑抑制试验进行诊断。常用病原学诊断程序:采集病变明显的病料接种鸡胚或鸭胚,如病原能在鸭胚中繁殖,则将鸭胚尿囊液接种1日龄雏鸭,能引起特征性病变,即可初步认定是鸭瘟病毒。用已知抗血清对分离物进行中和试验,则能最后确诊。

二、防治要点

【防治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严格防疫,科学的免疫接种。

【预防接种】进行有效免疫接种是防治鸭瘟的最有效途径。预防鸭瘟应避免从疫区引进鸭,如必须引进,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并要隔离饲养2周以上,证明健康后才能合群饲养。禁止在鸭瘟流行区域和野水禽出没区域放牧。平时对养鸭场和养殖工具定期进行消毒。在受威胁区内,所有鸭、鹅均应注射鸭瘟弱毒疫苗。产蛋鸭宜安排在停产期或开产前一个月接种疫苗。肉鸭一般在20日龄以上接种一次疫苗。

【治疗】发生鸭瘟后,应停止放牧,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防止疫病蔓延。在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减少应激因素,增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基础上,用鸭瘟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剂量加倍,可降低发病率和减少鸭瘟病鸭的死亡率。

对经济价值较高的种鸭,可在病初肌肉注射鸭瘟高免血清,2~3毫升/只。同时肌肉注射干扰素,1毫克/只,3天一次,连用2~3次,可收到良好疗效。

三、诊疗失误产生的原因及纠正

在类症鉴别上应注意与鸭巴氏杆菌病(即禽霍乱)相区别。巴氏杆菌病是各种家禽共患的传染病,鸡、鹅、鸭均可感染。鸭瘟除偶尔可感染鹅外,其他家禽一般不发病。鸭巴氏杆菌病常暴发性流行,在鸭群中流行似有间歇性,发病率不如鸭瘟高。鸭巴氏杆菌病病程短促,发病后数小时至1天左右即死亡。鸭瘟的病程平均为2~4天,有肿头、流泪、两脚发软、拉绿色稀粪等鸭瘟特有的临床症状。用心血或肝脏涂片染色镜检,鸭巴氏杆菌病可见有两极着色的巴氏杆菌。

四、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某蛋鸭场饲养145日龄蛋鸭4 000只。2000年1月5日开始发病,发病率达40%,陆续死亡,第1天死亡3只,第2天死亡4只,第3天死5只。发病3~4天,产蛋率由80%降至43%,采食量由原来的320千克降为80千克。用土霉素、普杀平拌料,连喂3天无效果,鸭群继续死亡。剖检病死鸭,发现咽部及食道黏膜覆盖一层灰黄或黄绿色假膜,表面粗糙,不易剥脱;泄殖腔严重充血肿胀,有紫色出血斑或灰黄色坏死灶,脾脏缩小,广泛出血呈黑色。询问得知,这群鸭从没接种过鸭瘟疫苗。综合分析后认为是鸭瘟,采取了如下防治措施:隔离病鸭,用15%生石灰水进行场地消毒,然后换上干净垫料。立即用鸭瘟弱毒疫苗3倍量紧急接种(这时已发病7天),紧急接种24小时后开始出现死鸭。第2天死亡100多只,产蛋率降至8%;第3~5天每天死亡200多只;第6天死亡开始减少;到第9天只死亡2只;第13天存活2 000多只,产蛋慢慢恢复;1个月后恢复到正常水平,产蛋率达80%以上。

【分析】这群蛋鸭发生鸭瘟的前后一段时间,福州郊区、闽侯等地暴发多起鸭瘟,造成很大损失。据了解,这些鸭群均没接种过鸭瘟疫苗,而在这群蛋鸭附近的农科所鸭场由于接种了疫苗却安然无恙。因此,养鸭户要想养好鸭,一定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鸭瘟疫苗的接种。

【案例二】某养鸭户饲养的雏鸭,发生了以两腿发软、下痢、流泪、口中吐出食物、肿头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初时被养鸭户误诊,养鸭户认为雏鸭是发大肠杆菌病,采用“949”(一服灵)、氟哌酸、庆大霉素、磺胺类药物治疗,延误了治疗时间。后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结合药物治疗,确诊为鸭瘟。

【分析】鸭瘟的典型症状是,发病初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3℃以上,并稽留不退。病鸭流泪,眼睑水肿,眼部的脓性分泌物导致眼睑粘连,鼻腔有分泌物,呼吸困难。部分病例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而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症状是病鸭主要表现下痢,粪便恶臭且稀黏稠状,有时有血丝或血块。最后病鸭食欲废绝,衰竭死亡,死亡率较高,病程一般1周左右。

本次雏鸭暴发鸭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原因:一方面是养鸭户购入鸭苗时,忽视了鸭瘟的预防注射;另一方面是养鸭户的误诊。用大剂量鸭瘟疫苗进行紧急接种,注射后5天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保护率为96%。

热门动物医学/ Experience in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