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水禽遗传资源丰富,是北京鸭、绍兴鸭、金定鸭、莆田鸭、高邮鸭、建昌鸭和狮头鹅、皖西白鹅、溆浦鹅、四川白鹅、豁眼鹅等优良品种的原始产地。北京鸭是著名的肉鸭品种,驰名中外。英国的樱桃谷公司、法国的克里莫公司、美国的枫叶公司等饲养的大体型肉鸭品种均来源于北京鸭。上述国外公司的北京鸭育种工作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其培育的新型北京鸭配套系在饲料转化率和胸、腿肉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该品种已经返销到中国市场,并形成强大的市场优势,而我国北京鸭的国内市场优势已经不存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选育,新培育的北京鸭配套系的生长速度已经达到国外品种的水平,但是胸、腿肉率和饲料转化效率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市场需要性成熟早、产蛋量高、饲料消耗少、抗病力强的蛋鸭新品种或品系。同时,青壳蛋蛋壳较厚、干物质含量高、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的绍兴鸭、金定鸭等品种的性成熟相对较晚,饲料转化效率较低,抗病力较弱。其他蛋鸭品种的本品种选育、品系选育和配套系杂交利用缺乏系统研究,个体生产性能差异大,遗传潜力尚未发挥。因此,加强我国蛋鸭优良品种的本品种选育、品系选育,建立优质、抗逆、高产、高效蛋鸭繁育体系,完善配套的健康养殖技术,是促进我国蛋鸭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鹅业是中国特色的新兴的朝阳产业。然而,中国鹅品种处于原始的封闭状态,群体整齐度和遗传稳定性较低。例如黑龙江仔鹅(吉林称为豁眼鹅,山东称为五龙鹅)和四川白鹅都是我国著名的肉鹅品种。但是,这些品种整齐度较差,其优秀个体年产蛋量分别超过120枚和70枚,而平庸个体的年产蛋量仅有40~50枚;优秀的仔鹅90日龄的体重能达到3.5千克,而平庸的个体120日龄的体重只有2.5千克。目前,我国的肉鹅本品种选育、新品系选育及配套系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远落后于产业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养鹅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我国的肉鹅品种缺乏科学系统的选育,饲养技术缺乏,资料短缺,使国内许多养鹅大型企业缺乏科技成果支撑。因此,加强肉鹅本品种选育、品系选育、提纯复壮,建立优质、高产肉鹅良种繁育体系,提高鹅的繁殖性能、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已经成为养鹅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饲养方式和管理水平还很落后
我国水禽的饲养技术和方式落后直接威胁产品安全和环境。一方面是饲养管理设施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饲养人员基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虽然对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有较高的热情和迫切的需求,但对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接受能力、理解程度和灵活应用的能力不足。如果没有政府或者龙头企业牵头引进技术,对本地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以改进科学饲养方式和提高科学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养殖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将是相当困难。
目前我国肉鸭和肉鹅养殖业主要采用低投入、开放式的大棚生产模式。家庭庭院大棚分散饲养占全国总饲养量的90%以上,基础设施和设备简陋,饲养环境较差。庭院式饲养以地面平养为主,疾病交叉感染十分严重,药物使用频繁,产品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我国的蛋鸭养殖一直沿用传统的水域放牧、半放牧的饲养方式。这种饲养方式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第一,蛋鸭活动的水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工业或民用水污染,同时,蛋鸭活动严重污染周边水域,因此放牧无法保证蛋鸭饮水和采食安全,更不利于疫病预防和控制,容易造成疫病扩散和蔓延,严重影响鸭健康及产品安全;第二,蛋鸭直接将蛋产在地面,鸭蛋的污染率高达90%,降低鸭蛋品质;第三,不能对粪便进行资源化和无公害化处理,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由此可见,粗放式的水禽饲养方式最终会成为阻碍水禽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水禽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落后
我国的营养与饲料研究课题长期以来多集中在猪、鸡和牛方面,水禽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研究课题和研究队伍较少。因此,缺乏对肉鸭、蛋鸭和肉鹅的生长发育、营养、饲养和饲料配制技术的系统研究,水禽饲料配制缺乏科学依据,饲料资源浪费严重。国内企业配制水禽饲料或依据经验进行,或参考NRC(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1994年公布的家禽营养需要标准配制。由于美国鸭饲养量较少,关于鸭营养需要方面的论文、数据较少,NRC推荐的鸭饲养标准数据来源于鸡饲养标准,不适用于水禽生产。我国是水禽产业第一大国,水禽饲料用量巨大,深入研究并制定我国水禽饲养标准已经迫在眉睫。
(四)疾病危害相当严重
疾病对我国家禽养殖业的危害十分严重。一方面疾病危害家禽健康,降低家禽的生产性能和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危害人类健康。能否严格控制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家禽养殖业能否健康发展,家禽产品能否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鸭鹅与鸡相比,抗病力较强,但是我国现行饲养模式粗放,不利于鸭鹅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部分从业者对家禽疾病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即“重治轻防”,对防疫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近年来,禽流感、雏鸭肝炎、小鹅瘟、鸭浆膜炎、大肠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疾病已经给我国的鸭鹅养殖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肉鸭年出栏量约24亿只,成活率平均按95%计算,每年因疾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到18亿元,因疾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而造成产值下降以及兽医卫生开支加大等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因而,需要建立科学的家禽疾病预防体系,坚决贯彻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为了阻断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的侵入,应在科学免疫的基础上,提高鸭鹅的生活环境质量、卫生水平、饲料品质和饮水安全,加强对设施、工具的清洁和消毒,及时无害化处理粪便、垫料和废弃物等。
(五)饲料安全体系与产品安全体系不健全
饲料是人类的间接食品,其安全性关乎人类健康。近年来,生产者为了提高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效率、降低饲料成本,在畜禽饲料中广泛使用肉骨粉、油脂等动物性饲料,并且滥用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砷制剂等生长促进剂,造成危害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事件频繁发生。例如疯牛病事件、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霉菌毒素中毒事件等,给有关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经济损失。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性关注,这对中国鸭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出了挑战。2006年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报道,河北安新县(白洋淀)生产的红心鸭蛋含有高剂量(5.4毫克/千克)的具有高度致癌作用的工业染料——苏丹红Ⅱ号。目前药物残留和疫病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家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影响了养鸭业的发展。例如,日本自1990年以来一直对我国出口的禽肉产品实施严密监测,近两年来监测的力度和范围更大。我国已经制定了部分标准,如无公害食品、肉鸭和蛋鸭饲养技术规范、兽医防疫准则等,但尚不完善。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家禽生产工艺及技术、有毒有害成分检测技术、兽药使用法规与标准、产品标准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有关标准和法规,并严格执行。在肉鸭和蛋鸭生产过程中,应严格禁止使用国家严禁使用的各种兽药,禁止将抗生素、苏丹红等有毒有害物质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屠宰前停药期的规定,以免药物残留超标。
(六)产品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是鸭鹅产品生产大国。但是,目前国内市场上鸭鹅肉、鸭蛋产品结构单一,高档加工产品少,名牌产品少。同时产品包装工艺落后,影响了产品原有风味,缩短了产品保质期,制约了鸭鹅业发展。而产品深加工能够增加产品品种,延长产品保存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扩大产品销售量,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深加工还可变废为宝,提高鸭鹅初级产品利用率,充分挖掘禽体的经济价值。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民间存在多种美味的鸭鹅肉、鸭蛋传统加工工艺。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能将其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将极大地丰富我国鸭鹅肉和鸭蛋食品的种类。
(七)市场信息系统有待建立完善
充分发挥信息对肉用鸭鹅、蛋鸭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我国肉用鸭鹅和蛋鸭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消费等信息体系尚未形成,农户和小规模生产者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难以准确判断评估市场的供求关系、风险、生产成本和收益,往往造成盲目生产,销售困难重重,经济损失惨重。市场信息体系的完善能够帮助生产者了解国内外鸭鹅肉、鸭蛋产品的供求关系、贸易水平、价格变动趋势、产品品质要求、相关产业动态等,以指导生产经营者制定生产计划,避免盲目生产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