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射病及热射病俗称“中暑”,中兽医称黑汗风。在炎热季节中,牛只过久地暴露在日光直接照射下,引起脑及脑膜充血,导致中枢神经机能严重障碍,外热过高,内热不能发散者称日射病。如牛只长久地在闷热而潮湿的环境中,代谢旺盛,产热多,散热少(多见于脂肪多或有皮肤病的牛只),体内积热,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内热不能迅速向体表散热而中暑者,称为热射病。
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家畜,牛相对少见。因为牛的体表汗腺不发达,性情温和,行步较慢,鼻镜出汗和伸舌张口呼吸来散热之故。不过农村曾因奶牛舍或肉牛舍舍顶部盖石棉瓦,缺少隔热层而导致发病率高。
(一)病因
1.日射病发生于炎热的夏季。烈日当头,在日光辐射的作用下,反射地引起生理性的体温升高,皮肤过热,增温而使皮肤血管扩张。另一方面头部过热,脑及脑膜充血。同时,在紫外线光的作用下,使组织蛋白变性,白细胞及皮肤的新生上皮的分解,导致分解产物进入机体,使体温进一步增高,进而引起中枢神经机能阻碍,呈现脑充血和淤血,最后导致脑皮层调节机能与生命中枢紊乱而发病。
2.热射病是由于外界温度过高,同时伴有环境温度的增高,使机体散热困难,机体内部的热量大量积累和机体外表(包括皮肤、呼吸)散热作用不足,皮肤血管充血,毛细血管网循环衰竭,而发生心脏机能不全,脑被动充血,肺水肿,心肌、肝、肾实质性营养不良,体温持续上升,最后死亡。尤其是被毛粗厚,肥胖,心、肺机能不全,对热适应力差的牛更易诱发本病。
(二)症状
1.体征:
(1)日射病:病初沉郁,眩晕,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突然倒地,四肢作游泳动作。稍久,呼吸迫促,节律失调,静脉怒张,脉弱,体温升高(41~45 ℃),瞳孔先扩张后缩小。兴奋时狂躁不安,有时突然全身麻痹,皮肤、角膜、肛门反射减退或消失,腱反射亢进,常发生剧烈的痉挛或抽搐,迅速死亡。有的经过1~2天抢救后,全身症状基本恢复如常,唯独双目失明,中兽医称为“黑内障”,可能是视网膜或神经末梢一时性麻痹所致。
(2)热射病:体温升至42~44 ℃,全身出汗,剧烈喘息,晕厥倒地,可视黏膜发绀,静脉淤血,脉弱,最后皮肤干燥,无汗,体温下降,导致窒息和心脏停搏而死亡。
2.尸检病理变化:脑及脑膜的血管高度淤血,并有出血点,脑脊液增多,脑组织水肿。肺充血和肺水肿,胸膜、心包膜以及肠黏膜都有淤血斑及浆液性炎症,肝、肾、心脏及骨骼肌发生变性。
(三)诊断 在炎夏季节,于烈日下劳役或在闷热通风不良的牛舍突然发病,沉郁,步态不稳。日射病时突发全身麻痹,体温41 ℃以上,皮肤、角膜、肛门反射减退或消失,腱反射亢进。热射病则体温剧增,可视黏膜发绀,剧烈喘息,晕厥倒地。
(四)鉴别诊断
1.脑膜脑炎:
(1)类似处:体温高,沉郁,瞳孔反射机能消失,共济失调。
(2)不同处:发病不一定在炎夏烈日或闷热的情况下发生,兴奋时盲目前冲,跳槽逃窜。
2.慢性脑室积水:
(1)类似处:沉郁,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共济失调,意识障碍,视力障碍。
(2)不同处:体温不高,执拗笨拙,不易驾驭,有时转圈,黏膜不发绀,瞳孔时大时小,皮肤感觉迟钝,喝水时鼻淹入水中并有咀嚼动作。
3.脑及脑膜充血:
(1)类似处:兴奋时狂躁不安,沉郁时不注意周围事物,头盖发热,可视黏膜发绀,感觉迟钝,呼吸困难,心跳增数。
(2)不同处:体温一般不高,狂躁时嘶鸣或哞叫,咬物、冲撞、蹴踢,无目的地前进、后退。
4.急性肺充血和肺水肿:
(1)类似处:体温升高,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惊恐不安,黏膜发绀。
(2)不同处:肘外展,头下垂,肺充血时叩诊肺上部清音,下部呈浊音,听诊肺泡音微弱或粗厉。肺水肿,叩诊呈半浊音或浊音,听诊有小水泡音或捻发音。
(五)防治方法 在炎热夏季不要在烈日下使役,并应多休息几次和给予充足的净水(加少许盐,不超过1%)。牛舍应通风,如窗户太小应适当扩大,牛舍四周应多栽树木,白天拴在树林中,避免阳光直射,为防止发病,简易牛棚房顶石棉瓦上加盖隔热层。对患牛的治疗首先应放在阴凉通风处,着重降温,放血、输液以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酸中毒。
1.迅速将患牛移于阴凉通风处,并用冰块或20%氯化铵液冷敷头、项部,或用凉水浇头(严禁全身浇水),同时用凉水灌肠或口服西瓜瓤,以减轻体内积热。
2.用盐酸氯丙嗪(每2毫升含50毫克)20毫升肌内注射,以降低基础代谢、镇静安神,并有降温作用。
3.用冷的1%盐水5 000毫升、鱼石脂30克一次导服,以降温、稀释肠内容物,防止便秘,且可缓解脱水。
4.放血500~1 000毫升,因血稠可用两个50毫升或100毫升注射器交互抽血(每抽一次血后即用生理盐水冲洗针管一次,以免注射器黏滞,不利抽血)。与此同时,在对侧颈静脉用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3 000~4 000毫升、25%维生素C8~10毫升、樟脑磺酸钠20毫升静脉输液,12小时后再注1次。
5.如尿的pH值在7以下,可在上述补液中加入5%碳酸氢钠300~500毫升,但应除去维生素C以防药物反应。
6.中药疗法:以安神镇静、清热解毒为主。药用金银花60克、连翘60克,生石膏粉120~180克,知母60克,栀子60克,甘草30克,水煎服或细末加水冲服。也可采用香薷30克,连翘24克,滑石24克,生地30克,玄参、麦冬、黄芩、天花粉、菊花、薄荷各20~25克,桔梗18克,茯神30克,朱砂(另包)9克。除朱砂水碾先灌服外,其他药物打成细末加水导服或水煎灌服。
7.笔者曾遇中暑治愈后双目失明,用眼药、打消炎针、内服中药“清肝明目散”多日无效,试用“五日疗法”取得复明的疗效。处方如下:
(1)硝酸士的宁:每日肌内注射1次,每次4~6毫升(4~6毫克含量),连用5天。
(2)胎盘组织液或热藏鸡胚组织液:每日肌内注射1次,每次30毫升,连用5天。
(3)碘化钾粉:每日饮水中,加入3~5克混于水中自饮,连用5天。
(4)氢化可的松10~20毫升与青霉素80万单位混合后一次注入太阳穴皮下(此量为一只患眼的用量),5日内只注1次,如两眼失明,另一眼也用上方剂量太阳穴皮下注入。4~5天后双目复明疗效显著。
★专家提示
1.中暑多见于炎热的夏季,各种动物都常发生,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2.一旦中暑,首先将患牛移到阴凉处,头额部用冷水冷敷,并放血、输液,清热镇静,通常可在1~2日治愈,如果并发“黑内障”导致双目失明,可用“五日疗法”治疗,多数在失明后5~9天疗效显著。